
位於花蓮市的慈濟大學,不僅以醫學與人文教育聞名,更致力於推動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。為了保存與傳承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資產,設立了「原住民族博物館」,作為校園內一處富有教育意義與文化價值的場域。該博物館自成立以來,即扮演著橋接原住民族與大眾社會的文化平臺,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認識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、語言、藝術與生活智慧。
慈濟大學原住民族博物館的設立,源自於對原住民族文化保存的重視,以及對原民學生文化認同的支持。臺灣擁有16個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群,分布於各地,擁有豐富且獨特的語言系統、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。然而,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與社會變遷,許多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危機。因此,博物館的設立不僅是靜態的展示空間,更是文化活化與再現的重要基地。
博物館展區內容豐富,包含服飾、器物、樂器、織品、生活用具等實體文物,也透過多媒體設備呈現祭典儀式、傳統歌謠、原民語言及歷史故事。透過情境重現與互動設計,參觀者不僅能觀看展品,更能身歷其境,感受到原住民族文化的深度與美感。館內也定期舉辦原住民族文化講座、工藝工作坊與文化節慶活動,邀請族人親自參與與分享,促進文化的當代表達與世代對話。
在教育方面,博物館與慈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緊密合作,提供原民學生文化支持與發聲平臺,也與地方部落學校、文化機構合作,推動文化交流與服務學習課程。這些合作不僅深化學術研究,也實踐「尊重多元、共學共好」的教育理念,讓原住民族文化在校園中自然扎根。
此外,博物館亦肩負推動社會教育的任務,對外開放予社區民眾與國內外訪客。透過導覽、展覽與活動的設計,引導觀眾從尊重與理解的角度重新認識原住民族,促進族群之間的尊重與包容。慈濟大學原住民族博物館不只是文化展示的場域,更是一處文化對話與相互理解的橋梁。
未來,博物館將持續朝數位化發展,建置線上展覽與典藏資料庫,讓更多人透過網路資源接觸原住民族文化,同時推動文化創意與藝術跨界合作,為原住民族文化注入當代生命力。透過教育、研究與文化傳播的整合,慈濟大學原住民族博物館將繼續肩負守護文化記憶的使命,成為連結族群與社會的亮點場域。
網站管理員你好,這是一則預留內容留言。
如需開始審閱、編輯及刪除留言,請前往 [控制台] 的 [留言] 頁面進行必要的操作。
留言者個人頭像來源為 Gravatar。